拒绝上学的少年
作者:杨熔   来源:   浏览次数:6469

特别申明:本案例经个案当事人同意授权公开部分内容,个案中人物身份和姓名均已经隐私屏蔽处理为化名。案例详情见5月26日深圳晚报。

5月11日早晨,七年一遇的暴雨倾城,杨熔老师担心求助家庭来不了,双方约定的时间过去了十几分钟,一家三口爸爸金先生、妈妈慧心和他们12岁的儿子小立出现了,由爸爸开口说第一句话:我们说来就一定会来,不管天上下什么都会来!

追求完美的父母

爸爸金先生这句话正是这个家庭的背景——一对追求“完美”的父母。金先生自己创业,现为一家公司法人,妈妈惠心是一名医生,夫妻二人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与很多到深圳闯荡的中年人一样,丈夫白手起家不拒艰辛在商海打拼,妻子则操持家庭还兼顾事业,经过多年奋斗,如今总算两人都事业有成,家庭也有了不错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妈妈惠心反复强调,她和丈夫都是很有责任感的人,金先生少时丧亲从小就自律自强,结婚后两人互相督促,生活一直都有目标,从不松懈。儿子小立是他们唯一的孩子,为了对孩子负责,她对孩子一直要求很严格,不想让他比别的孩子差。

小立今年12岁,在一个很好的小学读高年级,从小聪明伶俐,在上小学前,外婆外公帮忙带,乖巧听话,学什么都很快。前几年外公外婆回老家,爸爸忙,就一直由妈妈接送。小时候成绩在班上前几名,慢慢长大后,小立学习成绩渐渐下滑,现在成绩中等偏下些。为了管教孩子学习,爸爸妈妈说他们曾打孩子,他们承认有时候下手很重,但打过就有效果,小立会用心些,“好”一阵子。夫妻二人说,他们这样教育孩子是为他好,但小立性格倔强,常有冲突,还很有记性。爸爸特别补充了一个事例,去年春节在外公外婆家,一天饭后,妈妈要求小立吃苹果,遭到拒绝,为了健康,爸爸妈妈强调必须吃,小立于是一直把苹果拿在手里,捏着个苹果跟随一大家人出去玩。北方天寒地冻,小立硬是把苹果拿了半天,到大姨家,妈妈又让他吃掉,小立当着大家的面,把苹果和盘子砸了,当时弄得大家很难堪。

从那以后,夫妻二人经过交流反思,觉得孩子长大了,不怎么再动手打他了。但是小立越来越不愿与父母交流,说他什么,没有回应。遇到不高兴的事,就斗气,一直沉默着跟父母相持。在学校跟老师和同学都相处还可以,老师和同学对他的评价也还好。

半年前,小立开始在意玩游戏,跟父母提要求,每天要先玩15分钟再写作业。现在学习兴趣下降,回避写作业,除非不得不完成的,都尽量拖过去。这学期已经有三次不同理由的逃课,第一次是刚开学不久,对家里的钟点阿姨说自己生病了,半天没去学校;第二次是半个月前的一个周五,回来说与同学发生口角,怕被老师批评,周一不去学校,在家待了2天,直到妈妈带着小立去学校跟老师交流处理,才返校;第三次发生在来访前的“五.一”假期,5月3日晚假期的最后一天,小立说作业都做完了,妈妈检查却发现还有两项没完成,当天妈妈接到老家电话外公健康状况非常不好,于是很生气打了他一巴掌,第二天小立就不去上学。父母拔掉了网线,关闭了天然气和电视,过了两天,妈妈跟小立解释打他的原因并表示道歉,小立拒绝接受;爸爸请了半天假在家陪他,小立跟爸爸谈话提出条件必须先分三天玩够10个小时的游戏,才去上学,父母没有同意,小立被反锁在家,没有电视没有网络,他说他可以听音乐,还说虽然上学比在家好,但不答应他的条件,他坚决不去上学……直到妈妈采用杨熔老师说的方法说服小立一起来见心灵119危机干预心理老师,他已经一个人在家过了6天。

内心孤独的孩子

在小立父母讲述过程中,杨熔老师多次找机会询问小立有没有要说点什么,小立都回答没有,于是老师在父母讲述完后请他们回避,用背对背的方法单独与小立进行了访谈。小立说爸妈把他当成一个听话的工具:当提的要求他能做到时,他们就对他“好”一点,愿意跟他说话,放宽对他的限制,有时候还会听他的要求;当爸妈提的要求他做不到,他们根本不问任何原因,也不给他说任何话的机会,只是给他各种各样的限制和惩罚。他总结说,我知道只有顺着他们才好过,所以我有时候不想听他们的,就不做声,说什么都没有用!谈到与父母的关系,他说妈妈很要强,家里以妈妈的决定为主,爸爸只是假公平,每次他与妈妈有“矛盾”,爸爸表面上是中立的,最后总是赞成妈妈,其实他们的想法都一样。说起不上学可能影响学习,落了课没法补,小立告诉老师不会的,他在家这几天自己也在拿书跟着学;他解释自己最近这次不去上学,要求玩游戏是弥补之前父母不兑现他们每天15钟的承诺,虽然在家里闷得发慌,他说绝不让步。杨熔老师与他慢慢地聊着,他伤心地哭了……

案例的心理解读

这个案例表面上是小立逃学的心理和行为偏差,但通过访谈和心理专业分析,就能发现孩子的问题就是家庭的问题,要用家庭生态的观念来理解孩子现在的行为,才能面对目前遇到的困难。这需要父母在面对孩子成长中的冲突时,不要只是去想如何改正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而是把每一次冲突当成真正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机会,学会系统的自我觉察,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了解自身需要,父母只有把自己的工作、事业、夫妻关系等处理好,自己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在教育孩子时才能平和而充满智慧,从而不把来自自己的焦虑、愤怒情绪与孩子的问题相混淆。妈妈当时如果能够理解自己为外公担忧的心情并首先帮助自己处理好情绪,也就不会为两道小题大动干戈了;另外,几年来她一直独立承担接送辅导小立学习的重担,工作上也很好强,她说自己每天都累,实际上是长期处于心理劳累状态,应抽出时间关照自己,对工作和家庭的精力投入生活做再平衡,或者与爸爸就教育小立分工,夫妻互相体谅支持,让家庭氛围更融洽,孩子家庭教育的有些冲突也就迎刃而解。此外,父母二人的婚姻生活中是否还有其他深层的未解决的事件或矛盾?这些都会转嫁到家庭其他成员特别是孩子身上,使孩子成为替罪羊,杨熔老师建议,有需要时,夫妻应就婚姻成长和子女教育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

其次,当孩子出现问题,要试着调整家庭的互动模式。本案中有完美倾向的爸爸妈妈在交流中是强势父母,不给孩子任何表达机会,孩子最后只好关闭交流的心门。教育要有效,教育的信息能被传递吸收是先决条件,这就是心理互动的积极作用。所以,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家长要改变传统的威权父母交流态度,什么时候家长了解了孩子,不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和孩子建立一种正常平等的关系的时候,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半。小立抗拒的不是上学本身,而是给他施加压力暴力而他又不敢抗拒的爸爸妈妈(权威者)。

第三,小立的例子是青少年心理发育规律的体现,有独立的心理学规律。12岁的他进入了青春发育第二反叛期,身体上加速成长成熟,产生了“成人感”,心理上自我意识飞跃发展,进入“心理断乳期”,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尊重,当他们的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阻碍,个性伸展受阻时,就会引起反抗。反抗期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发展的必经途径,对这一现象应予以客观认识,帮助他们顺利渡过这一人生中的特殊的转折期。所有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父母若能理解这一点,就能遵循规律,与孩子一起顺利应对,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最后,家是讲爱而不是讲理的地方,教育孩子尤其如此。亲子之爱,是无条件的爱,只有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才始终有充沛的爱的动力;有爱的动力,父母才能行使对孩子爱的功能,从而把教育、引导融汇在对孩子的爱中传递给孩子。小立说:我只有顺着他们才好过,他虽然表达不专业,但已经感受到父母给他的爱和关心本质上是控制,不是真正的爱,这是他的反抗呐喊,也是孩子对爱的呼唤!如果接纳完整的他,他就能感受到爱,感受到爱,他才愿意与父母共同面对目前的问题,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可能。所以,亲子教育和亲子心理问题最后总是爱的课题。

 值班客服
值班员1值班员1
值班员2值班员2
值班员3值班员3
值班员4值班员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