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更多
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解读
作者:lijiahui   来源:   浏览次数:2082

           

       很多家长有时候会抱怨,自己的孩子总是很自私:教了无数遍要分享,就是学不会;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以为别人都喜欢;见了别人也不马上打招呼...        

       然而这些在我们大人眼中的天生“自私”行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皮亚杰      著名的发生认识论者和心理学家   

   

      皮亚杰的大量研究,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丰富的事实材料。

      皮亚杰用自我中心对儿童认知特点进行描述,自我中心是指儿童仅依靠其自身的视角来感知世界、不能意识到他人可能具有不同视角和观点的倾向性。   

    

       “自我中心”是皮亚杰用于描述儿童6、7岁以前心理特点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心理发展的初期,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明确分化开来。婴儿把每一件事情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        

        儿童早期对世界的认识完全是以他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的,是“自我中心主义的”。


      ↑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自我和外部世界还没有明确分化开来,他们所体验和感知到的印象是浑然一体的,造成被体验和被感知的事物都成为自身的活动,把自己当作宇宙的中心。        

      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去判断和理解周围世界及和他人的关系等,而完全不能注意别人的意图、观点和情感,不能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也不能从事物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去认知问题。


       例如皮亚杰设计的“三座山模型”,就是用来验证2~7岁儿童的“自我中心”意识。


       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三座山:

               一座山上有一间房屋;

               另一座山顶上有一个红色的十字架;

               一座山上覆盖着白雪。        

        1、让儿童坐在桌子的一边,桌子上放着这个模型,实验者把一个娃娃放在桌子上的不同位置,问被试“娃娃看到了什么?”幼儿很难回答;       

        2、向儿童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三座山的照片,让儿童挑出娃娃所看到的那张照片;        

        3、给儿童三张硬纸板,要儿童按娃娃所见把三座山排好。


        实验结果:8岁以下儿童一般不能成功。         

        大多数六岁以下儿童选择的照片或搭建的模型,与他们自己的观察角度一致,而不是娃娃的。这种自我中心主义是由于还没有把自我和外部世界相分化,因此和成人的利己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与此相对,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出生之后18个月的时候,会发生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即一种普遍的“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使儿童开始把自己从客观世界中区别出来,把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        

       这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一直到学龄期开始才逐渐完成。        


       所以有时候我们成人以为孩子的“自私”行为,可能仅仅是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更完善的认知模式,所以才无法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值班客服
值班员1值班员1
值班员2值班员2
值班员3值班员3
值班员4值班员4
关闭